Tuesday, 1 February 2011

ta1 她 - Elle - 妳 tu au feminin - et 牠 il pour les animaux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啊!西天还有些儿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刘半农,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1920年,留学英伦的刘半农先生创作了这首《教我如何不想她》的小诗。有人称20世纪为“她世纪”,那这个世纪的源头就在刘半农的诗里。
据刘半农的儿子回忆,这首诗倾诉的是家国之思,那就与郭沫若的《炉中煤》相似。但两首诗的风格截然不同,郭诗激越奔放,刘诗婉转低回,如淡云微月,不惮繁复。无论在节奏、结构和意象经营上,都胜郭诗一筹。难怪这首诗在国内发表后,经由好友赵元任谱曲,悄悄脱离原意,至今仍是中国现代一曲经典情歌。
随着这首歌在国内的传唱,“她”字也随歌而飞,并在现代汉语中扎下根来,成为表示第三人称女性的人称代词。从汉语史角度来看,“她”表示第三人称女性的用法确立于五四时期,这种用法的确立与刘半农及其《教我如何不想她》有密切关系。她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中国三千年的汉字史博大精深,无与伦比,但在第三人称代词上,却颇显专制之风,一个“他”字通用于男性、女性和一切事物,就像汉字中的“皇帝”。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看到了这个问题,他们想在“他”之外为女性谋一席之地。但是他们从西方请来了“德先生”“赛先生”对抗专制与迷信,却没办法请来一位“女”士帮助中国女性冲出男人专权的重围。有人只好从《诗经》中撷一“伊”字指代女性。比较有名的像湖畔诗人汪静之《伊的眼》:“伊底眼是温暖的太阳;/不然,何以伊一望着我,/我受了冻的心就热了呢?”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也用“伊”来代指第三人称女性,但附和者鲜。究其原因,用“伊”指代女性有几个问题:一是“伊”为古代汉语产物,这与新文化运动的精神相去甚远,乃逆时而动;二是“伊”多在口语中使用,具有较浓厚的方言色彩;三是“伊”字形上与“他”没有相似与区别特征,看不出性别上的差异。
作为先驱者的刘半农一直寻思着,他要造一个汉语中最年轻的字来指代女性,让中国女性真正拥有一片自己的天地。他深知:语言上的独立一定将引起女性心理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从而为人的解放奠定一块基石。
1920年7月的一个晚上,远在英国伦敦的刘半农站在寓所阳台上小憩,他眯起眼凝视弯弯的上弦月出神,蓦然觉得那窈窕弦月像一个“女”的偏旁,紧紧依靠着浩茫天宇,不由得灵犀一动,灵感迸发。于是这年8月,上海《时事新报》刊出刘半农的文章,提出汉语应当添加一“她”字。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扬者有之,批驳者有之,一时国内报刊争论不休,鲁迅称之为一场“大仗”。
刘半农在《“她”字问题》一文中,参照法语中人称代词有阴性、阳性之分,提出了一个“她”来代称第三人称的女性。他说“我们因为事实上的需要,又因为这一个符号,形式和‘他’字极像,容易辨认,而又有显然的分别,不至于误认,所以尽可以用得。……要是这个符号是从前没有的,就算我们造的;要是以前有的,现在却不甚习用,变做废字了,就算我们借的。”  
当国内的争论漂洋过海,闻之于耳,他想,“她”字要有说服力,必须用起来,用到诗文中让大家觉得美,觉得好,自然会传之开来。于是,刘半农享誉天下的代表作《教我如何不想她》出炉了。由此,“她”字逐渐得到社会认可,并被载入字典,成为汉语中表示第三人称女性的代词。
“她”在当时出现并能被社会认可,与其社会背景和语言文字的使用现状有关。在五四运动时期,西学东渐,西方的女权、女性问题也是新文化运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创造“她”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精神。从语言文字的使用本身而言,创造一个“她”与“他”分指第三人称的女性和男性,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她”“她们”,携着中国女性,从历史深处走到前台,进入人们的视野,随着女性解放的步伐,愈显其无穷的魅力。
在对“她”进行全面探讨后,刘半农还进一步提出:“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之外,应当再取一个‘它’字,以代无生物。”“它”本为“蛇”的古字,后来另加虫旁作“蛇”,“它”则假借为表“别的、另外的”义。在早期白话中,“它”也作第三人称代词和称代人以外的事物的代词。这两种用法在宋代均已出现,可见刘半农的提议在历史上是有所本的,也正是因为他的提议,“它”才在古代借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称代人以外事物的第三人称代词。
自此,汉语书面语中开始形成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三足鼎立的局面,三者各司其职,并与其复数形式共同形成了汉语中第三人称的基本格局。
与“她”的创造,“它”的借用相反的是“妳”的复活与摒弃。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有人模仿“他、她”的分化,把第二人称也分化为“你”和“妳”,分别指第二人称的男性和女性,但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并未沉淀下来。由于“妳”为多音多义字,身兼二职,一为“奶”的异体字,读音为“nǎi”,其义为“乳房、乳汁、用自己的奶喂”等,此字现已废除。二指女性第二人称代词“你”,读为“nǐ”,在表示第二人称含义方面较之“你”处于劣势,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出局。而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人们使用时均为面称,既为当面互称,对方性别十分明确,不需要在文字上有所区别,用同一个“你”不会引起混淆。因此,尽管人们受在五四中应运而生的“她”的影响,重新启用“妳”与“你”平分秋色,但因不符合语言使用的规律,且重启已废除的异体字易引起混淆,因而“妳”终究被现代汉语书面语所摒弃。如今只在日语的汉字里,在港澳台及海外华人社会里,“妳”用以指第二人称的女性这一用法还有所保留。
“妳”与“她”的不同命运,固然是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使然,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刘半农先生。他给我们留下了最宝贵的遗产。他的“她”无疑是20世纪中国最独特的发明,它使得“他”与“她”和西方的“he”与“she”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说,没有“她”的汉语始终是残缺的。
刘半农拥有那个时代最健康的女性观念、最豁达的胸怀和最敏感的表现力,他把自己在文学、语音学等领域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加上他人生观、性情等各方面的冶炼,其放射出的灿烂光华统统凝聚在一个“她”字上,“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与完善、对中国特有意识形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时至今日,教我如何不想他!

http://blog.gmw.cn/u/xys62681151/archives/2009/65060.html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lease try to include all your message in one comment.